——平凉市奋力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链提质扩能
平凉日报记者 丁小凤
崆峒区125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填补了平凉风力发电的空白。如今,一台台风力发电机迎着风快速转动,将丰富的风能变成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送往千家万户。
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今年以来,市生态环保产业链工作专班按照市财经委第一次会议暨九大重点产业链建设推进会的部署要求,聚焦年度目标任务,链长先后主持召开专班调度会、工作推进会,深入相关链主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生活垃圾处理等专题调研和重点项目实地督查。截至6月初,71项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54项(续建项目31项,新建项目23项),开复工率76%,完成投资16.4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6.5%;紧盯黄河战略、河湖岸线治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支持方向,申报中省投资生态环保产业链项目56项、专项债券项目87项,争取到位资金33项6.48亿元。
夏日的平凉,山青草绿、风景如画。站在中心城区北部面山裸露断档区域绿化治理第二作业区的制高点可以看到,陡峭的山体已经披上了绿装,绿意盎然。为持续推进国土科学绿化和固沟保塬生态治理,抢抓崆峒区被国家列为三北地区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的大好机遇,今年中心城区启动北面山裸露断档区域绿化治理,实施绿化治理1440亩,其中缓坡390亩、陡坡1050亩,分为5个作业区实施。崆峒区林草局副局长张寰宇告诉记者,目前工程已经全面完成,北部面山大面积山体披绿,绘就了平凉四季常青的底色。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我市紧紧依托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实施城区增绿添绿、面山生态屏障、林果产业发展、绿色廊道建设、美丽乡村绿化、生态文化建设等六大工程,扎实开展造林绿化五年行动计划,市域生态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建成大型生态公园27个,城区城郊公园65个,市级生态园林式单位300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03%。
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我市紧盯环保生态产业链年度重点项目清单,跟踪协调,全力服务,切实加快矿山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污水垃圾固废处理、全域土地开发等延链补链项目建设,加快项目链条化建设步伐。学习借鉴全国先行经验,整理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治理、产业融合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体推进模式,全力破解用地瓶颈等问题,积极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不断延伸拓展生态产业化模式。
——林草部门提出的平凉市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经国家发改委、国家林草局正式批复,规划建设总面积68.24万亩,项目实施后,全市森林覆盖率将增加近1个百分点,年增加活立木蓄积4.5万立方米,林业产值年增长1350万元,每年直接经济收入2225万元,年增加碳汇产值308万元;
——加强与中煤国地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以华亭为主的煤炭采空区地下、地上生态修复和压覆矿产资源释放,压覆煤炭资源项目实施后,预计可释放煤炭资源8400万吨左右;
——全市光伏、风电、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从十三五末的5.9万千瓦增加到63万千瓦,年可实现产值3.2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5万吨。
走进崆峒区海创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区,一根高大的烟囱格外引人注目,一辆辆垃圾车过磅称重后缓缓驶入卸料库,随后将垃圾倒入密闭的垃圾池。这里虽然是垃圾集结地,但整个厂区环境干净整洁。我们项目是对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绿色电能输入到电网,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水平,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平凉海创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围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住建部门就全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集中运送处理相关事宜专题调研对接,协调将东部四县(市)垃圾统一运送海创公司焚烧处理,全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弃物全处理循环利用迈出步伐,也是我市注重形成全市生态环保产业治理全域化格局的一个体现。全市生态环保产业着眼破解现有生态环保项目点状建设、分散布局、关联度不高的问题,注重探索生态环保治理整区域、全链条开发模式;自然资源部门委托省科学院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谋划集水资源开发、矿山修复、国土综合整治、地质灾害治理为一体的生态修复整治项目65个,其中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通过对崆峒、华亭、泾川、崇信4县(市区)的治理,可恢复耕地面积2万亩,项目实施方案已通过省上审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