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人类源于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人类赖以健康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繁衍与发展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生活、生产场所。
我们身边的环境
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
暴露是环境健康风险的决定因素
暴露是环境污染造成健康危害的决定因素。没有暴露,就不会产生健康影响,环境危险因素的健康风险与暴露途径、暴露强度和暴露时间等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轻、暴露时间短,健康风险小。但是,长期暴露于低浓度的某些污染物,可能会造成慢性健康危害或远期健康影响。
不同人群
对环境危害因素的敏感性不同
不同人群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反应存在差异,通常把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一般情况下,儿童、孕妇和老人对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更敏感,应注意防范。与普通人群相比,易感人群会在更低的暴露下出现有害效应,或者在相同环境因素变化条件下,易感人群中出现不良效应的几率更高。
生活中哪些环境因素
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1
空气污染。空气的清洁程度与人的健康关系十分密切。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食物、土壤或水体,进而通过饮食或饮水等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对健康造成危害,部分空气污染物 (如多环芳烃) 还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在常见的室外空气污染物中,细颗粒物 (PM2.5) 是形成重污染天气的主要因素,可经呼吸道进入肺部、血液,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严重影响,婴幼儿、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对其更为敏感。
2
饮用水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是维护公众健康的基本条件,安全的饮用水至少应满足水质合格、水量适当、容易获取等基本要求。
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包括取水、制水、供水和用水等多个环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是最基础的保障,应采取必要的污染防控措施,严禁任何危害水源水质的建设项目或施工活动,以及一切污染水源水质的生产、生活行为。
3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可通过迁移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还可通过气体挥发或随尘土漂浮到空气中,最终经多种暴露途径尤其是食物链的传递而影响公众健康。
4
海洋污染。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调控生态、滋养生命、影响经济、孕育文明。对人类来说,海洋在满足人们食物和营养需求的同时,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也可能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5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通过各种生态功能为人类提供福祉,保护人类健康。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张和经济增长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原因导致森林和自然栖息地退化,而外来入侵物种的扩张往往给原生生态系统带来干扰或破坏,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
当前,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明显,物种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部分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任何一种生物在自然界中都有独特的价值,人类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越多,付出的代价也会越高。
6
气候变化。目前,气候变化已经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气温升高、 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尽管进程还比较缓慢,但长此以往产生的影响必将不可逆转。
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次、强度都在逐渐增大,造成一系列连锁后果,如热浪、暴雨、洪水和干旱、饮用水短缺、林火等,已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另外,气候变化可能增加青藏高原、极地冰川和冻土中致病微生物释放的风险,对人类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也值得关注。
7
垃圾分类处置。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上升,大量生活垃圾若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处置,不仅会产生恶臭、滋生蚊蝇、影响周围环境卫生,还会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空 气,影响公众健康。
8
生活环境的卫生。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环境介质 (如空气、水、土壤) 中寄生虫、致病菌和病毒等污染,切断他们跟人的接触途径,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要保持居住地及周围环境清洁,应注意清理居民集中区域内积水,及时清理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动物尸体,经常清扫卫生死角,尽量保持住宅、 畜棚内外清洁干燥,减少寄生虫、病菌繁殖的机会。
9
噪声污染。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我们称之为环境噪声。通常情况下,强度不大、持续时间有限的环境噪声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健康危害,但是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不同声强的声音对人的影响不同,较大的噪声会造成人的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损伤,另外,噪声污染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影响社会和谐。
防范环境健康风险要以预防为主
事前预防,从源头控制污染形成,防范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是最具效率和效益的选择;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与环境危险因素的接触,比事后医治更为重要。
我们应该如何防范环境健康风险?
1
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减少污染产生。不焚烧垃圾、秸秆,少烧散煤,少燃放烟花爆竹,少用含磷洗涤剂,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避免噪声扰民。节约资源能源,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及时关闭电器电源、拔下空闲电器的电源插头,多走楼梯少乘电梯,人走关灯;选购节水龙头、节水马桶、节水洗衣机等节水产品;按需点餐,餐后打包;绿色办公,节约用纸。
2
选择低碳出行,践行绿色消费。家庭用车应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尽量减少使用私家车,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购物时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提倡回收塑料瓶等行为。
3
正确分类投放垃圾。按照当地要求分类投放垃圾,不乱扔、乱放,为创造整洁优美、卫生有序的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4
保护野生动植物,革除交易、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爱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不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不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违法活动。
5
学习环境健康风险防范知识。主动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生态环境标准、政府和企业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学习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环境健康风险防范知识等,时常关注环境质量信息,对于指导日常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6
做好个人防护。根据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和个人、居家情况,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重污染天气对所有人群都有健康危害,儿童、孕妇、老人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是重点人群,要特别注意加强个人健康防护,应尽量待在室内,避免户外锻炼或减少出行;外出时可佩戴具有防护功能的口罩;外出回来要及时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的皮肤等。
7
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公共环境权利和个人健康权益。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程序,可以主动了解周边企业或项目对环境和自身健康可能带来的影响,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并依法有序地向有关审批部门、机构、单位等表达意见或建议。
来源:《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