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
王真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的向往,从形成、实践到追求目标,都包含着一切为了人民的深厚情怀,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顺应人民需要而形成的,体现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在物质财富严重匮乏的年代,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为第一位。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既希望安居乐业、物阜民丰,也希望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
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从顶层设计、制度体系建设,到具体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2年11月,由习近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党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首次用四个一深入阐发了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在四个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渐形成,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拓展和深化,为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热切期待,把党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现实期待、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憧憬紧密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彰显了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开创了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新境界。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追求目标。生态问题看起来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实质上是人类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从平原湿地到山川大海,生态系统构成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发展,关系到人类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界相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和基础性。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认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人类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走生态文明之路,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重要体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十四五规划纲要第十一篇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在新的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近代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样一种理念:生产力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和大量使用自然资源之上。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早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带来了诸多弊端,如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度下降等,长期下去必将陷入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生存危机之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论断,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坚持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岳阳考察时就指出: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是新时代拓宽惠民利民之道、增加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从民生福祉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之一,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情怀的生动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党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明显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大计,从民生福祉的高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14亿多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针对这些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说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要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生态保护。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从建设每一块绿地做起,从爱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们的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放眼人类文明,审视当代中国,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五千多年,能不能再延续五千年直至实现永续发展?我们共产党人要有这样的胸怀和意识,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的问题,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本质,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彰显了百年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
(选自《新湘评论》2022年第11期)
绵绵用力打造更多思政金课
幸福装进口袋里
云中问诊
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样子系列谈④ | 应清澈 勿油腻
掌上阅读党刊
《新湘评论》
2022年第11期
点击封面
进入电子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