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窑到底好在哪里?很多人都知道古代官窑做得好,但很少有人能说出个究竟来,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两个字讲究,古代官窑讲究到什么程度?
其一,不计成本,在明朝中早期瓷器如果烧出来没达到要求,通通砸掉,皇帝要一个瓷罐子往往要烧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再从中选出一个最好的,剩下的全砸,这一砸还生生砸出了一个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如果你有幸去景德镇逛这个博物馆,发现馆藏的都是当初被砸了的官窑瓷器,而且全部是上世纪考古发现之后重新拼接的。
被砸的瓷器瑕疵大吗?不大?凭什么说不大,在史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私赠落选御瓷上命枭首厂前,什么意思呢?就是明宣德年间,有个礼部司太监叫张善,他在景德镇督陶期间因为发现瑕疵的官窑太漂亮了,就盗出来偷偷送给朋友,结果被发现砍了脑袋,你想想瑕疵要是很大,张善还会偷偷倒出来送人吗?
其二,用最好的人,首先是督陶的人,也就是监管瓷器制作这个环节的人,明朝用的是太监皇帝身边的亲信,清朝则往往派遣文化水平高超的知识分子,最典型的就是雍正和乾隆两朝的都陶官唐英,诗书画样样精通,让这种有足够深文化底蕴的人来监管和设计瓷器,一下子就拉高了官窑制瓷的水平和艺术高度。
并且督陶官还要被KPI烧得好重重有赏,烧的不好督陶官也有责任,需要自己贴钱重烧,乾隆继位后只因作品精美程度不如雍正朝,唐英就被罚了两年俸禄,其次是做瓷器的人,也就是匠人,明清两朝找的是景德镇最好的能工巧匠,但不同的是明朝官窑制瓷实行的是徭役制,要谁来做谁就必须去做,工匠难违皇命。
不仅没钱拿,还要卖命干,拒绝出工是要掉脑袋的,到了清代变成了雇佣劳动,于是官窑就花重金请人才投入成本,最鼎盛的雍乾时期光一年烧瓷的费用就高达1万两,要知道清代一品官员的年俸也只有180两银子,古往今来好东西都是讲究出来的,古代的官窑如此,现代景德镇一线的窑口瓷也如此,国外的奢侈品还是如此,有讲究就有品位,就有精品迭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