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ixabay
低代码行业是否迎来风口尚未定论,热潮之下却突现同行停服,整个赛道的未来依然蒙着一层充满未知的迷雾。
5月31日,低代码厂商黑帕云正式停服。据了解,这家成立3年的企业目前已积累了约200家付费客户。天眼查显示,黑帕云目前已被A轮投资方字节跳动收购。同时,有消息称,创始人陈金洲已入职飞书。一时间,关于低代码盈利能力如何、市场前景如何的话题再度掀起热议。
低代码开发平台往往具有可拖曳操作的可视化操作界面。最开始,低代码的目的是让不具有软件开发能力的用户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各种应用程序,由此也诞生了IT革命抢走程序员饭碗等噱头。
但噱头归噱头,程序员的饭碗并未被低代码一掌拍翻,反而是低代码自身尚难自证我是好人,同时,在商业化方面也泥潭深陷。
低代码,至今仍未验证出一条经得起考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能提升6倍开发效率
低代码(Low-Code)一词,最早是在2014年由IT领域的知名独立市场调研机构Forrester提出, 它的本质是一种软件开发方式,只需要少量代码,甚至无需代码就可以构建应用程序。
如果把一般的软件开发比喻为雕塑,低代码软件开发则更像是搭积木。前者需要开发者拥有较高的代码能力、设计能力、架构能力,同时需要付出相当高的时间成本;后者则大幅度降低了开发门槛,提高开发效率。比如工作中常常用到的Excel表格,就可以视为一种低代码工具。
降本增效,一向是企业服务领域的刚需。低代码能够降低开发门槛的特点也确实击中了部分市场需求,一时间关注度颇高。
2018年,西门子以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低代码企业Mendix。同年,美国低代码独角兽企业Outsystem获得1.5亿美元的融资。低代码市场开始进入资本视野,中国低代码市场开始动作频频。
2019年,阿里先后发布了低代码开发平台宜搭和宜搭Plus,阿里将宜搭视为阿里云SaaS加速器的底座,宣称可以提升6倍开发效率。
2020年6月,微软宣布旗下低代码应用平台微软 Power Platform开始在华商用。该平台由世纪互联运营,提供可视化、低代码的全民开发体验,实现了对微软智能云三驾马车Microsoft Azure、Microsoft 365、Dynamics 365的集成、定制和拓展,同时也可与第三方商业应用及数据服务无缝衔接,帮助商业客户获得数据洞察、创建商业应用、加速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
2021年1月,上述被以7亿美元价格收购的Mendix召开发布会,宣布正式登陆中国市场。此外,Mendix在此之前就已开始为上汽乘用车、中集车辆集团以及富士康旗下云智汇科技服务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
之后,动作稍慢的腾讯也迅速入围,2021年4月,腾讯云微搭WeDa低代码平台正式发布,称开发效率可以提升3-5倍。
与此同时,致远互联、金蝶、GrapeCity、ClickPass、明道云等品牌也纷纷崭露头角,在低/无代码的各个细分领域分别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低代码似乎越来越火热。
拥有164万庞大潜在用户
火热之下,带来的讨论也不少。有观点认为,低代码已经成了不可错过的风口,称其为行业变革;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低代码简易低智,虽然声量很高,但实用性很低。
那么,低代码究竟能带给企业什么?
腾讯云微搭基础产品负责人骆勤曾表示,低代码平台本身是对传统人力密集型开发模式的一种补充,并不会取代专业工程师。低代码有独特的适用场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它能让产研部门的产出人效比更高,以便于工程师能聚焦在更高维度的架构工作中。
海比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低/无代码使用人员规模达42.6万人,另外预计还有164万人在使用自有或开源的低代码平台或工具。
宜搭产品总监邵磊介绍,宜搭最早在2016年就在阿里巴巴内部上线,阿里员工用宜搭构建了13000多个内部应用。这些应用大多数是由阿里内部HR、财务、行政等并不具有开发能力的业务人员构建的。2020年12月,阿里将宜搭接入钉钉。阿里云云栖号曾披露,1个月后,宜搭的月活企业数量就超过25万,累计应用超过100万。
低代码的用户规模说明,经过多年发展的低代码确实解决了部分企业的增效需求,然而,芥末堆在与部分低代码厂商销售人员、低代码产品用户的沟通中发现,低代码厂商与用户的考量逻辑,似乎存在错频现象。
开发工具,还是办公必备?
一家坚持自主研发的教育企业CEO告诉芥末堆,第三方低代码平台虽然具有通用性,但具体到场景和产品,还是有很多局限性。尤其对教育企业而言,内容产品的核心是产品形态的定义,生产内容的人,以及内容生产工具的效能。
该CEO表示,公司曾经有些项目使用过低代码产品,但现在已经两年没关注了。
另一家企业则告诉芥末堆,他们不采用低代码平台的原因是对方提供的功能太丰富,很多内容我们用不上。
还有一家正在采选低代码产品的企业则表示,他们更关注哪一款产品最能覆盖自己的需求,如果现有的部分需求不能满足,或者后续业务升级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需求,则会关注对方是否有能力尽快升级迭代产品。
场景适用性、性价比、迭代能力,这些都是企业在选购低代码平台时会考虑的要素。芥末堆注意到,以上企业关于对于低代码的看法,出发点不约而同地放在了开发部门身上,考虑的重心是是否能给开发部门带来价值增长。
作为低代码产品用户,慧沃CEO张康这样向芥末堆解释低代码降低开发成本的逻辑:假设一家企业有一个10人的开发团队,有一个项目,这10个开发人员要花1个月的时间完成。如果企业希望半个月内该项目就能完成上线,通常的做法是外包或者另招10人。而如果引入低代码开发平台,则不需要外包,也不需要另招人,就可以在半个月内完成。企业需要衡量的决策点,在于订购低代码平台的费用与给新员工开工资的费用孰高。
据海比研究院数据,2021年,在低代码的使用者中,研发人员占比75%,业务人员占比25%,同时,研发人员使用低代码创造的收入规模达14亿元,占整体市场规模的75%,业务人员则不足5亿元,占比25%。可见在实际应用中,更多接触低代码的还是开发者们。
然而,低代码虽然属于IT开发领域,却并非是专门为了开发人员设计的,正如低代码市场的著名口号:人人都是开发者。
低代码和BPM PaaS服务商炎黄盈动的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芥末堆,在他们的客户中不乏中国移动、海尔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但事实上,他们所提供的服务,仅仅是这些客户所需企业服务的冰山一角。他认为,低代码厂商本来就不可能覆盖到用户的所有需求,只要我们能让他的一部分业务提效,就足够了。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全渠道事业部创新技术总经理崔宏禹曾表示,低代码技术的目的并不是把人培养成专业程序员,而是借助这种能力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他认为,未来低代码能力是一种人人必须掌握的办公能力。
联想一下近两年在各个平台常见的学Python,升职加薪小广告。在这些营销广告中,Python似乎成了隔壁工位同事不加班也能超额提前完成工作任务的秘密武器,只要学会Python,原本需要通宵才能完成的数据报表,分分钟就可以搞定,而且更美观,形式更丰富。
同为IT领域出身,超额提前完成工作任务,正是低代码能够带给企业的价值所在。
研发成本与销售成本的双重压力
遗憾的是,低代码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提效效果,远不如采购前的预期。
一方面,回到雕塑与搭积木的比喻上来,搭积木的门槛纵然更低,但也会受既有的积木数量、形状限制。一名技术人员告诉芥末堆,低代码固然省事快捷,但受限较大,很难架构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东西。
场景适用性不足,将影响产品使用率和实际能够节省的工作量。就好像有读书需求的人买了kindle,但如果kindle书城里的库存与用户的读书爱好方向并不一致,就需要用户自行寻找资源,添加到本地,这样一来,不仅没有方便读书,还使得读书操作复杂化,久而久之,自然影响产品使用频率。
芥末堆观察到,目前市场表现相对较好的明道云、伙伴云、魔方网表、简道云等产品,也大都是着力于对企业特殊场景需求不强的通用业务领域,如报表、业务模型搭建、信息协同等等。
另一方面,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企业在招聘开发人员时,可以通过过往项目、专业、实际测试等方式,筛选出具备符合企业需求的开发能力的人才。这也使得研发部门在接到新的项目后,可以快速投入研发,极少存在学习成本。
但业务人员则很少能在岗前就拥有开发能力。给业务人员配备低代码,正如给人力部门配备企业培训SaaS,往往需要一定的培训,这就产生了学习成本。所以,低代码厂商是否提供配套的高效培训服务,也是企业采购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目前,中国市场的低代码发展程度并不深,全球市场规模也不过百亿美元左右,能够容纳的企业体量有限,提供培训服务压力较大。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芥末堆,每当接触一个新的客户,公司会配备一名售前工程师,负责客户需求调配;一名销售,负责业务沟通;一名客户成功经理,负责后续服务,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IT产品本就需要较高的研发成本,再加上企业服务的高销售成本,并不是每一家低代码厂商都有能力承担。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低代码将成为像PPT、Excel一样的办公必备技能,成为公民化产品。这样一来,无论是低代码厂商的服务成本,还是客户的学习成本都会大大降低。
问题在于,要使用PPT和Excel,无非是Microsoft或WPS。放眼低代码市场,谁又能一统江湖,成为微软或者金山呢?
toB行业营销之殇
酒香还怕巷子深,对于toB产品而言,产品营销一向是个难以下手的蚌壳。toB产品的客户是大大小小的企业,不同企业的采购流程不同,决策层不同,靠toC的传统广告营销显然难以精准定位目标人群。
而低代码市场发展时间短,市场接受程度有限,如何让客户知道、看到、信任自己的产品,更是难上加难。
根据一些中小企业采购人员的反映,当公司需要引入新的第三方产品时,往往会优先查看企业已经在使用的产品的友商链接,比如钉钉的应用商店,或者企业微信的工作台。他们告诉芥末堆,钉钉和企业微信里面内置的应用种类丰富,大部分可以直接在钉钉或企业微信平台内部直接使用,不用另外布置系统或安装App,这将使得后续的产品使用方便很多。
在芥末堆沟通过的十余家企业服务厂商中,每一家都至少支持钉钉和企业微信中的一个,将自己的产品通过API接口等形式与钉钉和企业微信进行连接。但支持归支持,是否能够加入企业微信或者钉钉生态,出现在其应用商店名单里,并不是每家产品都能够拥有的机会。
一家人力资源SaaS厂商告诉芥末堆,他们曾经同时支持钉钉和企业微信的接入,但后来接受了腾讯的投资,加入了企业微信的工作台名单后,就不太方便继续支持钉钉了。
加入流量大厂的生态圈,固然能够增大产品曝光,扩展客户群体,但这也并非完全的好事,而是一把双刃剑。流量福利意味着一定程度的依附,而在阿里和腾讯都推出了自有低代码品牌的形势下,寄人篱下的厂商们什么时候会被边缘化甚至抛弃,则犹未可知。毕竟存在着有赞和快手的前车之鉴,流量大厂们似乎并不会允许菟丝花成长为足以抢夺本体养分的杀人藤。
除此之外,炎黄盈动的销售人员告诉芥末堆,他们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最为难的点在于如何自证产品价值和产品安全性。
据了解,目前,对于低代码市场,乃至整个企业数字化服务领域,都还没有官方的明确行业规范,没有足够权威的资质合规标准,企业无从靠拢,客户也难以判断。
目前,低代码产品的自证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过往客户案例、互联网行业常见的ICP备案、各数据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和榜单等。该销售人员表示,如果能被认可度较高的榜单收录,那产品信服力就会更高,但由此也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买榜,所以榜单对于客户而言也仅仅是参考。
芥末堆了解到,在低代码市场发展更为成熟的西方市场,有着在IT领域知名度、权威性都很高的两家独立市场调研和咨询机构,分别是Gartner和Forrester。其中,Forrester正是最早提出低代码一词的一方。Gartner 因其魔力象限而著称,而Forrester 则有 Forrester Wave,两者都是对 IT 厂商在某个技术领域的综合能力评估模型。
这两家机构的认可,几乎等同于产品的三好学生奖状,而企业们也乐于直接在这两家机构的评测名单中挑选企服产品。
据炎黄盈动的销售人员表示,目前,国内类似于Gartner和Forrester这样定位的机构有艾瑞咨询、海比研究院等,厂商们也会很关注自己的产品是否在其评测报告榜单中,但影响力和认可度仍然有限。
大厂之外,低代码厂商们的展销台何在,仍将是市场营销之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