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烂是自然规律,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在自然界中,动物的尸体除了被人类或者其他动物食用外,还可以参与大自然的腐烂过程,将分解的物质重返大自然循环。生命终止后,也会通过循环再次被利用,形成一个生态。
然而,现代社会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提倡绿色环保,全面实行了火葬。那么火化作为火葬必不可少的环节,将遗体燃烧成骨灰,是否会打破生态循环系统呢?又该如何将人体的能量重新利用起来呢?
殡葬改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口压力与土地之间的矛盾,使得土地资源愈发的紧张,而土葬又讲究入土为安,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土葬时,人的遗体需要放置在棺木中保存,由于大量的制作棺木,导致木材资源逐渐流失。
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一些子女就会使用上好的棺木、修建豪华墓来表达孝道,这不仅仅是土地和木材资源的流失,也是金钱的浪费。
在农村,一块墓地占地面积大约10立方米,地面堆砌水泥坟头,使土地无法再继续耕作,就连埋在地下的棺木都需要几十年才能腐烂,而土地又是不可再生资源,越用越少。
另外,人的遗体在地下自然腐烂、分解时,会产生大量的腐臭味,对大气环境存在着一定的污染。
因此,推行殡葬改革不仅有利于我国土地资源的节约,还杜绝了铺张浪费。
火葬相比于土葬,具有更大的优势。利用现代公墓形式,既节约了大量的土地、森林资源,又保护了环境,使用骨灰盒代替棺木,也避免了木材资源的流失,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火葬虽然省地又环保,但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态循环系统呢?
不少人认为,实行火葬将遗体火化成骨灰,可能浪费了人体本身的资源。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生物,在生命结束后,都会被大量的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随后进入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继续下一轮的循环。
而人体大约由脂肪、蛋白质、骨架以及各种碳水化合物构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体内也聚集了大量的能量,其蛋白质约占人体重量的16%-20%,是组成人体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
既然人体中含有大量的能量,如果人去世后就这样被燃烧成骨灰,是不是太可惜了?
那么,火葬到底浪不浪费资源呢?
如果从物质守恒的角度看,其实并不存在浪费这一说。人体内部大约有70%的水,在火化过程中体内的水分会变成水蒸气,随气流飘走。
一些含碳的有机物,在燃烧过程中会变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气体,这些气体飘走后会重新进入大气层,形成下一轮的循环。
而最后剩下的骨灰,就是无法氧化成气体的无机物,可能会被半永久性地保留在公墓或者骨灰盒中。
但随着火葬全面推广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火葬存在的资源浪费、污染问题,也想要研究出更人道、更科学、更合理的殡葬方式,将人体的能量有效的利用起来。
那么,怎么才能将人体能量利用起来呢?
冰葬
瑞典一家殡葬公司Promessa,推出了一款新型遗体善后服务—冰葬,这种殡葬方式比火葬更为环保。
首先,将人的遗体放置在-18℃环境下进行急冻,随后转移到-196℃的液体氮中浸泡。遗体经过低温溶液浸泡后,就会变得脆弱无比,此时只需要剧烈地摇晃,就可以将遗体变成粉末状。
而这些有机粉末,可以存放在玉米粉制作的可降解棺木中深埋地下,也可以在地面栽一棵树,让其可以茁壮成长。等6-12个月后,地下的棺木和骨灰就会被微生物分解殆尽,形成有益于土壤的肥料,也真正实现了尘归尘,土归土。
堆肥葬—化作春泥更护花
2019年5月,美国华盛顿州州长杰伊·英斯利签署了关于人类遗体的法令,并且通过了堆肥葬。承认生物自然降解(堆肥)是可接受的人类遗体处置方式,这也使得华盛顿州的殡葬方式又多了一种选择。
堆肥葬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将人体降解为有利于树木的肥料,比火化速度慢得多,碳强度也较低。
将逝者的遗体存放在容器中,用木屑在遗体周围加以覆盖,并且在通风过程中增加氧气,为微生物提供舒适的繁殖环境。大约一个月后,遗体就可以被降解成0.76立方米左右的尘土。
整个分解过程减少了95%的化学药品使用量,同时还降低了能源损耗。
但目前,这两种绿色生态葬在我国还没有普及。当然了,我国也在因地制宜,实行更绿色、环保的生态葬礼。
树葬
生态树葬法是一种更环保的丧葬形式,既不占用耕地资源,也不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将逝者火化后,骨灰放入可降解的骨灰坛中埋入泥土中,以树为碑。在树上系绑丝带作为纪念。
用可降解的骨灰坛代替了冰冷的棺木,既能满足逝者入土为安的想法,又做到了绿色环保。而郁郁葱葱的树木则替代了石碑,让逝者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绽放。
深埋土葬法
另一种则是深埋土葬,这种生态殡葬法,可以摒弃火化环节,直接将遗体放入可降解的绿色棺木中,深埋在地底下,不立碑、不圈坟。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的遗体和棺木,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有益于土壤的有机肥料,既不影响地面的照常耕作,又满足了人们入土为安的心愿。
通过以上的了解,我可以得知,生态葬的实质就是,把殡葬活动纳入到生态环境中考虑,使遗体进入到自然界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中,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