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实时新闻

《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原标题:《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见是一种缘分,若是喜欢请关注花煜寒哦!)

《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花煜寒|文

于我而言,观看《传家》并不是一件休闲与放松的事情。

他更像是一件极度耗费体力与脑力的工作,一件需要我不断查证与论证的工作。

而在我完成这样一件工作后,《传家》却不会为我支付报酬。

《传家》欢娱谱写的民国“百科全书”,你认同吗?详解6大知识点

可是我却不会因为得不到报酬,而感到懊恼或气馁。

因为当我完成了这项任务艰巨的工作后,我突然发现:我所观看的《传家》或许与你所观看的,并不是同一部传家。

因为当我明确知晓或了解这些疑问或知识后,让我更加明白、更加深入到《传家》想要讲与我听的故事中去。

当然,如果让我将目前12集的内容完全整理出来,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

幸运的是,对于前几集的内容解读,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有所涉猎。

如果你在阅读过这篇文章后,感觉到有些意思,可以去翻阅我之前的文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11、12集中,那些让人一头“雾水”的内容吧。

01、易钟玉用蓝调口琴吹奏《送别》

所谓“蓝调口琴”还有着许多其他的名字,像是“十孔口琴”“全音阶口琴”等等,而他的标准英文名称则是“Richter-tuned harmonica”。

这种口琴在欧美地区的口琴爱好者中,是最受喜爱、使用最多的一种口琴。

另外区别于他有“十孔”的特点,还有“十二孔口琴”与“十四孔口琴”等。

当你听到易钟玉吹奏出这首熟悉的曲子后,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否是那部经典的《城南旧事》或是《早春二月》呢?

但其实这首曲子或歌曲有着更为悠久与多样化的历史。

你或许有机会在英文歌曲或日文歌曲中,听到同样熟悉的旋律,并为此而感到疑惑。

其实这首《送别》在曲调方面,作者李叔同并非是他的原创作者。

这个旋律悠扬的曲调,最早是由音乐家约翰·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在1868年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中首次使用的。

之后在1907年被音乐教育家犬童球溪(いんどう きゅうけい),在原曲调的基础上配以日文,创作出了《旅愁》(りょしゅう)这首歌。

而李叔同的《送别》则是在1915年前后,在《旅愁》的基础上创作出了《送别》这首歌。

之所以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这首《送别》是由李叔同创作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时中国(或者说上海)的流行文化程度,确实有些傲视全球的味道。

因为关于这个曲子,现在能够找到最早的有声版,是一张于1916年灌制的黑胶唱片。

而这张唱片的录制时间,也确实比李叔同的《送别》要晚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英文版比中文版出现晚”的错误观念了。

02、《传家》中的上海怎么过端午节

或许现如今的上海,都已无法见到这许多端午节的风俗与习惯了。

除了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粽子”“赛龙舟”之外,《传家》还为我们展现一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别样”端午风俗。

比如挂在门前的并不仅仅是几株艾草,还有更多被大家遗忘的东西哦。

首先是贴在门上的两张画,这里的门神可不是常见的那些门神,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钟馗。

上海人这种在端午节将钟馗像贴于门上的习俗,也是一种驱凶、辟邪的风俗,只是如今越来越少人会这么做了。

而挂于门两侧的东西,就更加讲究了。

首先是挂于左侧那个类似人形的东西,他并不是如今常见的普通艾草。

而是要在早上鸡鸣之前,去山中挑选最具有人形的艾草,并将其扎成虎形、人形的样子后,才悬挂于大门两侧的。

至于悬挂于大门右侧的那把“竹剑”,就更有讲究了。

这把看似竹子制成的“剑”,其实是用菖蒲制作的。

这一风俗取自“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他与悬挂艾草有着类似的作用,同样都是为了“驱邪却鬼”的目的。

03、为何特别提及“广东银行”也投资了“昌隆百货”?

历史上的“广东银行”是由华侨李煜堂、陆蓬山等人在香港创立的。

当时他在香港的业务达到一定程度后,先后在广州,上海,台山,汕头,汉口等地设立了分行,其中以广州和上海的分行最有实力。

之所以会特别提及“广东银行”,或许跟他的创立人背影有关系。

李煜堂的儿子李自重,曾经在孙中山创办的“革命军事学校”(应该是“黄埔军校”)学习,并在学习期间加入了当时由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

之后李自重返回香港,并在香港创立了“同盟会”的香港分会。

李煜堂也因此加入了“香港同盟会”,并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所以说,此时的“广东银行”与他背后的李煜堂,其实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

所以,这里《传家》在特别点出“广东银行”投资这家刚刚成立的“昌隆百货”。

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理解为:由王本初所管理的“昌隆百货”,其背后的势力绝不简单。

04、唐凤梧资助女孩在“圣玛利亚女校”读书

这所“圣玛利亚女校”也被称为“圣玛利亚女中”(St. Marys Hall),

他是由“圣公会”所创办的一所带有慈善性质的小学。

早期的“圣玛利亚女校”与易钟秀就读的“中西女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属性。

他并不是为达官显贵家的女孩子所创办的,所以在这里就读的很多女孩子家室并不好。

直到1923年“圣玛利亚女校”迁校,并正式改名为“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后,他的性质开始发生了改变。

因为就读学费不断上涨,这所原本带有慈善性质的学校,慢慢变成了一所贵族教会女校,并达到了与“中西女中”齐名的程序。

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像唐凤梧这样有经济实力之人,来资助苏家的女孩上此学校。

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此时的上海滩正在经历着改变。

从就学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事情都在慢慢成变成富人才能享有的特权。

穷人与社会底层百姓,正在慢慢被管理与盘剥者们逐渐淡忘。

即便是有像唐凤梧这样的有识之士,但是他又能资助几个人呢?

05、陆培家背后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这位在上海滩“闻名遐迩”的浮夸子弟陆培,为什么总能做出异出于常的举动呢?

就连他的母亲,也同样有着其他大户人家太太们所不具有的“嚣张气焰”。

这一切的真相,或许能从陆培母亲“自吹自擂”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首先,陆家与陆培应该是《传家》虚构出来的家族与姓氏。

但陆培母亲所说的话,却不见得全是虚构出来的。

比如说陆培的爷爷经曾是“会办商务大臣”,而他的奶奶可是连慈禧太后逛园子都要找来作陪的角色。

仅从这一点上来看,陆培奶奶很可能是以庆密亲王奕劻家“四格格”载抒为原型设计的。

而他的爷爷,则很有可能是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裕禄第九个儿子熙俊为原型设计的。

之所以这么说,除了因为“四格格”在出嫁前,是最受慈禧喜欢的格格之一,几乎长年都陪伴在慈禧身边伺候之外。

还因为“会办商务大臣”中的“会办”意为“会同办理”,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主事之人,只是协同办理相关事宜,但在清朝历史上并没有“商务大臣”这一职位。

但是清朝是有设立“总理衙门”这个机构的,并设立了“洋务大臣”一职,专门负责当时的对外商务相关事宜。

所以,当熙俊的父亲裕禄在1898年期间任职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时。

作为自己的第九子,裕禄将其提携并带在身边做一个“会办商务大臣”对其进行历练,应该算是一件说得通之事吧。

所以说,虽然已经是民国了,但以陆培家的家室来说,他可以算得上是“遗老遗少”的那一群人了。

06、易氏家族背后的势力又有多大?

与陆培的家庭背景不同,易兴华是靠着联姻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对于他来说,最成功的联姻便是与易钟玉妈妈的结合。

从陆培妈妈的口中得知,易钟玉的外公周老先生,是宁波商帮中的重要人物。

也因为这样一层关系,让易兴华在上海的生意如鱼得水越做越大。

可为什么远在南洋的周家,能让易兴华在上海滩混得风生水起呢?

皆因为这个被誉为“十大商帮”的宁波商帮,在“太平天国”时期便开始了从杭州湾向上海滩的转移。

这样的迁移很快便让宁波商帮成为了上海和江浙地区,在商业活动方面最重要的主导力量之一。

要知道当年的上海滩9大钱庄里,有5家背后的资本家族都是宁波人。

仅到清末时期,在上海滩谋生的宁波人估计就有40万之众。

到了民国时期,在“抵制洋货运动”的大潮之下,宁波商人也是最积极响应与支持的人之一。

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与商帮支持下,易兴华能在上海商界说上话,也并非只是妄谈。

(看完记得关注“花煜寒”哦!图片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文链接:https://www.w1ym.com/77449/,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请先

站点公告

【温馨提示】 本站不建议您对本站支付任何费用或开通任何会员本站99%资源为免费资源只提供共享不提供技术支持,本站资源主要以学习开发为主,本站是为个人资源记录学习研究等情况而建立,如特殊原因下载,需在24小时删除相关资源。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收集或网友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谢谢。立即查看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