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只是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消费的一个方面。让人遗憾的是,在追究此类事件责任的时候,家长往往被当作“受害者”,视作“弱势”的一方,责任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值得商榷。
近日,河北保定的赵女士向媒体反映,4月19日至24日,她11岁的大儿子用亲戚的手机玩游戏,在4天时间内充值66次,总计14684元。随后,赵女士向苹果客服申请退款,但未通过苹果的审核,无法退款。赵女士又向游戏方提交退款申请。其中一个游戏方称如果通过退款审核,只会退回充值金额的35%。
苹果公司和游戏方,确实应该把钱还给赵女士。毕竟,赵女士的大儿子只有11岁,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未经赵女士及其亲戚同意的情况下,孩子充值14684元的行为,明显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根据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和2020年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相关规定,赵女士完全有权讨要回这笔钱。
从报道来看,虽然赵女士在刚开始退款时遭遇到了不少“软钉子”,但随着媒体的介入,苹果公司和游戏方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一个说“如果审核通过,苹果公司将全额退款,用户无需再向游戏公司沟通”,一个则发布了退款操作说明。看来,赵女士拿到这笔钱已经没有太大的阻碍。从结果来看,赵女士是“赢”了,但这样的“赢”并不值得夸耀,其背后所反映的家长监护责任缺位的问题,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
如今,出现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事情后,人们一般习惯性地将矛头对准平台,责怪平台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谴责平台“唯利是图”、忽视自身的责任。其实,如果监护责任到位,纵使平台存在问题,也不可能发生未成年人用家长的钱为网络游戏充值的现象。就拿这件事来说,孩子是通过赵女士的号登录了该游戏,直接跳过了未成年人游戏实名认证的环节。此外,孩子之所以能够充这么多钱,也是因为亲戚开通了免密支付。可以说,正是赵女士和她亲戚没有履行好监管职责,才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
其实,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只是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消费的一个方面。让人遗憾的是,在追究此类事件责任的时候,家长往往被当作“受害者”,视作“弱势”的一方,责任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值得商榷。
要知道,无论是防范未成年人游戏充值,还是防范未成年人其他大额消费,家长才是第一道防线。如果这个防线出现“漏洞”,相关部门又视而不见的话,很容易让部分家长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一切责任都是平台的,出了事也有法律法规“兜底”,自己不会有什么实际损失,从而疏忽对孩子的管教,导致类似事件频频发生。
在未成年人消费安全问题上,固然需要平台尽职尽责,但鉴于目前的技术手段、交易特点和相关法律规定,我们既无法要求平台做到滴水不漏,也不能要求消费者每笔交易都暴露在“摄像头”之下。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需要家长积极履行监护人的职责。要做到这一步,就需要相关部门消除部分家长“无限制兜底”的幻觉,让他们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否则,即便个例得到解决,也于事无补,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消费的空间依然存在,此类问题仍会层出不穷。
评论员 朱文龙
来源:齐鲁晚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