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5月23日消息(记者刘淳 通讯员应凤林)鱼翔浅底,碧水东流,这样的画面或许就是长江最美的样子。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是保护长江母亲河的重中之重,近十年来,重庆市万州区人工繁育的7000多万尾胭脂鱼、岩原鲤等“长江精灵”投入了长江母亲的怀抱,为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长江万州段(央广网发 应凤林摄)
进入5月,万州区水产研究所今年人工繁育的鱼苗已经有2厘米左右了,这些天,所长刘本祥和科研人员守在繁育车间,当起了“鱼爸爸”,细心呵护鱼儿们长大。
从3月以来,“鱼爸爸”们就成天泡在水里,为长江鲟做B超检查,为胭脂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等长江珍稀鱼类催产、接生,超过千万的鱼苗被成功孵化出来。
“今年胭脂鱼产量大概是六七百万尾,岩原鲤一两百万尾,中华倒刺鲃一两百万尾,我们这些年的人工繁殖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确保了长江珍稀鱼种的资源保存和增殖放流需要。”刘本祥介绍说。
技术人员查看鱼苗生长情况(央广网发 应凤林摄)
多年来,长江哺育着万州人民,万州人也用增殖放流的方式回馈着长江,维护着长江生物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动植物资源量急剧下降,甚至是灭绝,生物多样性水平不断降低,胭脂鱼的数量变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区水产研究所人工繁育基地负责人王飞说。
胭脂鱼又叫“亚洲美人鱼”,是三峡库区濒临灭绝的长江稀有珍贵鱼种,曾在长江流域有着广泛的分布,产量也很大,但近年来数量不断下降,已被国家列为二级濒危珍稀动物。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重庆水生生物保护区已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十年全面禁捕。但由于胭脂鱼自身性成熟晚、成活率低,短期内依靠自然增殖使资源得以快速恢复的可能性较低。“胭脂鱼一般在5-6龄才进入生殖年龄,性成熟较迟,繁殖周期长,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自然恢复。现阶段还需要进行增殖放流,稳定一定种群数量后,它才有自然繁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不对这些长江名优鱼类进行人工繁育研究的话,今后它的种群只会逐渐地退化,如果退化到很严重的情况,也许这个物种就彻底从长江里消失了。”王飞介绍说。
技术人员检查胭脂鱼是否达到人工授精条件(央广网发 应凤林摄)
可喜的是,万州区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胭脂鱼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建成全国仅有的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繁殖基地,胭脂鱼等长江上游名特鱼繁育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为不断提升胭脂鱼等长江上游名特鱼繁育技术水平,区水产研究所充分借助运用各类新技术手段,对繁育的珍稀鱼类实行智能化管理,比如胭脂鱼,使用了体内鱼类金属线码标记和微卫星分子标记体系对胭脂鱼亲鱼进行了身份识别,构建了胭脂鱼繁殖亲鱼群体的物理标记和遗传信息一一对应数据库,每年繁殖季节,用专用的仪器在鱼体上轻轻一扫,就可以读取该尾鱼的身份信息,获取该尾鱼的生物学性状,如年龄、性别、繁殖情况,实现了亲本的精细化培育与智能化管理,为生产出最优质的长江珍稀鱼类后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万州充分发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增殖放流站的示范带头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增殖放流规划,合理搭配放流规格和品种,关注放流品种的适应性和遗传资源多样性变化,严格实施放流操作技术规程,长江流域珍稀保护鱼类增殖放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技术人员辅助胭脂鱼排卵(央广网发 应凤林摄)
近十年来,向三峡库区累计投放珍稀鱼类7550余万尾。通过体外T型标记、化学荧光标记、鱼类金属线码标记等方法评估增殖放流效果,结果显示,增殖放流珍稀鱼类品种在库区鱼类资源种群数量逐渐恢复,资源量稳步增长,种质基因多样性得到保护,水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有效控制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为保护三峡库区水生生物多样性及修复水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爱护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生物资源”的理念正在更多万州人的心中发芽扎根,万州的水更清、天更蓝、鱼虾也更丰富了,长江母亲河变得更加生机盎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