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信仰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幸福观,那就是灵魂无纷扰,肉体无痛苦。
这种观点很有魅力,毕竟人全部生命活动的本质,也不过是在寻求对灵魂与肉体的安顿。
可这种幸福显然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因为肉体的安顿永远欲求不满,而灵魂本身就是自己最大的纷扰。
所以,如果按照伊壁鸠鲁的观念去追求幸福,那我们便永远走在路上,就是到不了终点。
我们中国传统的幸福观,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我们对自我存在方式领会。
我们并不如西方人一般把人生看作一个绝对的整体,而是把人生看作不同阶段的组合。
我们只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抓住人生的主题,当下就是幸福。
不过,祖先所谓不同的人生阶段与我们现在有所不同。
现在,我们从小就在被迫以物质财富的积累来定义人生。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二十多岁完成学业找到一个好工作;三十岁前买到自己的房子,组建自己的家庭;三十五岁实现人生的进阶。
但我们要知道,这是我们在安稳社会中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生节奏,而非人生阶段。
因为它是时代强加给我们人生的外部规定,而不是我们对人生主题的领会。
那么依照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人生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通俗来讲可简单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让自我天赋与潜能在人文实践中展现。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独属于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潜能,好比有些人体能很好,有些人有艺术天赋,有些人逻辑思辨能力很强。
这些能力在人文实践中的展开,也就是体育、艺术、科学等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生责任的同步落实。
而且,我们传统文化精神中人文关怀的一面在这种思路中充分体现。
我们民族的年轻人从来不会如同西方人那样在理性逻辑对现实的超越中寻求幸福,而是从社会责任的落实处完成灵魂与肉体品性的实现,这就是最根本的幸福,而且是共赢式的幸福。
而对于个人而言,把握这种幸福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热爱与追求。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大部分人步入社会都没有从事本专业。
当然,这背后原因也比较多样化,或机遇问题,或家庭因素等。
但我们不可否认我们当下很多的年轻人,从小就接受着按部就班、稳定的人生引导,在家长和老师的预期中我们渐渐丢失了热爱,更丧失了追求热爱的勇气与活力。
曾几何时,我们对孩子的培养渐渐被异化为一种“投资”,我们关注的不再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人生意义的领会,而是纯粹积累物质财富的能力。
好比哲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历史学等等这类冷门学科,很多孩子是充满兴趣的。
但有几个家长敢让孩子考?
恐怕寥寥无几,毕竟都说这些专业毕业就失业。
于是,人们纷纷抢破了头皮往那些“万金油”的专业里挤,最终找了份不喜欢的工作混日子,前途渺茫,且很不开心。
要明白就业率低绝不能否认专业的价值,在人生价值实现的方面一切专业与职业都是平等的,只要它符合你的热爱与追求。
第二阶段,采取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人到了五十之后,用孔子的话讲叫“知天命”了。
人终于在灵魂与肉体的左右不是中感悟到了自己这辈子的使命,我们原本比天还高的心重新回到了地面,开始坦然接受现实。
我们理解了感情的意义,我们知道了那一个男人或是女人是独属于我们的缘分。
我们渐渐会发现原来世上的事情有那么一点点缺陷,才是最美的。
所以,这个时候的幸福,源自内心对不完美的接纳,源自自我与世界的和解。
如果人到了五六十岁还不能与世界和解,比如事业上还一股子青年热血,占着年轻人的机会不放,家中事务锱铢必较,对子女过分干涉不放手。
那保证无穷的不如意会向你袭来,你一定幸福不了。
而最后一个阶段,人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依然借孔子的话“随心所欲不逾矩”。
彻底看透了人生的本相,原来世界在我们眼中的样子,不过是世界以意义的形式对我们内心进行映照。
心是什么样子,世界就会跟着变成什么样子。
财富原本可爱,心念一变,也就平淡了;很多事情原本看不惯,心态一改,也就自然而然了。
如此,骤然间宇宙便全装进了心中,随心所欲,自然也就随遇而安,平淡幸福了。
所以,我们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着独有主题,青年的价值实现、中年的审美姿态,以及老年的随心所欲。
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人生哲学,抓住每个阶段的人生主题,就是当下成就幸福人生的哲学密码。
最后说一句,其实这三个阶段的智慧,也就是儒、道、佛的境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