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伟德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广东佛山市图书馆的家藏图书共享计划“易本书”近日上线试运行小程序。“易本书”是一本书,更是交换书。市民可以上传家中闲置的图书供人借阅,也可以借阅别人上传的藏书。这是国内首个实现家藏图书、公共图书馆馆藏全社会流通的公益性、综合性资源共享平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当下,“活到老,学到老”既是对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知识都有半衰期,如果个人不能坚持终身学习,那么就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甚至难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
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本,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均年阅读量都在10本上下或高于10本。虽然人均阅读量近年来有所提升,但由于我国基础薄弱、先天不足,人均年阅读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社会还需要在提高国民人均阅读量方面付出艰辛的努力。
造成此现状有多种原因,除了传统习惯,社会氛围,还有硬件保障等,如中国人均书房面积不足一个马桶大小,缺陷与不足非常明显。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7月发布的《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26.49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84册。而这三个数字,在2012年时分别是公共图书馆3076个,总藏量达7.89亿册,人均拥有图书藏量0.58册。由此可知,在短期内改善人均拥有图书量不足的现状并不容易。
公共图书馆资源总量的不足与配置的不平衡,形成了“无书可读”和“无处可去”的双重困境。“有书读”才会激发起“好读书”的兴趣,破解人均图书拥有量不足的短板,一方面要在总量上进行扩容,就是建设更多数量的公共图书馆,增加图书藏量的绝对值,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深度挖潜,既要让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活起来,更要让民间海量的图书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佛山市图书馆的家藏图书共享计划是一种极好的创新和尝试,通过开发和利用“易本书”小程序,搭建了家藏图书、公共图书馆馆藏的全社会流通和共享,尤其是把属于个人独享的家藏图书,通过交换的方式实现了共享。这让同一本书有了更多的阅读受众,图书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通过交换的方式来促进阅读者之间的交流,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由此聚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参与读书的浓厚氛围。
独享不如分享,专享不如共享。家庭藏书变身“馆藏”,破解了图书馆场地不足和图书资源总量短缺的现实瓶颈,让有限的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又打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破解了空间和距离的藩篱,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拉近了读者之间的关系,激活了社会参与的源头之水。如此探索不失为共建共创共享的代表,值得总结和推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