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武陵山脉腹地。十八洞村青石铺路、木屋错落,等待前来观光的游客。
村民石拔三站在自家堂屋前,笑着向外观望。堂屋正中央,一张老照片挂得端端正正。
在历经8年的脱贫攻坚战中,这个藏在偏僻山谷、一度闭塞落后的苗族村寨名扬中外。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十八洞村和中国其他贫困村一样,命运从此改变。
这个故事要从那张照片讲起。
“怎么称呼您?”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我今年64了。”
“你是大姐。”
……
照片上,总书记与石拔三老人的手紧握着。这段朴素对话,当时在场的每个人都印象深刻。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他想多看看真正的贫困村,了解乡亲们的生活状况。
虽然山奇水秀,那时十八洞村却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闭塞、人均耕地少,群众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
“总书记进山的路,还是当时在省民委帮助下新修的一条毛路哩。”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说。
总书记到访时,石拔三一家人住在黑黢黢的房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灯泡。她两个女儿嫁到别村,老伴施齐文长年患病。
“家里穷没电视看,我根本没认出来、更没想到眼前的人就是总书记。”石拔三不好意思地回忆,那时她只会说苗语,性格内向。可总书记亲切地拉着她的手走进她家小木房,揭开米仓盖子问粮食够不够吃,走到猪栏边看养的猪肥不肥。
从石拔三家中出来,总书记又来到施成富、龙德成夫妇家探望。在院坝上,总书记与乡亲们围坐,边听边问。谈起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他形象地打比方,要建档立卡摸清每户致贫原因,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抓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要一件事一件事做。
针对十八洞村偏僻、老人孩子妇女多的状况,他提出对策:“还是给你们搞‘几条腿’来吧——一户养几头黑猪、一头黄牛,再养几只山羊,这总能办得成。”这个精准务实的对策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次谈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实践的行动指南。
路走对了,再不怕遥远。
十八洞村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让“精准”二字落地生根:建立规范化、程序化机制,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修通了路,精准发展特色产业……3年多时间,这个村全部脱贫。
十八洞村的变化是一个缩影。8年时间,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驻村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最终成就了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的减贫奇迹。
离开十八洞村后,总书记一直惦记乡亲们。2016年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现场,得知村里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大变样,大龄男青年“脱单”有了新进展,他欣慰地笑了。
如今,石拔三学会了几句简单普通话,还加入了村文艺队。“吃得好、穿得好,日子过得开心。盼着啥时候还能看一看总书记!”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执政者奋进的步伐。4月18日起,新华社开设“近镜头温暖的瞬间”栏目,精心选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精彩瞬间,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温暖故事。
总策划:傅华
总监制:张宿堂
策划:孙承斌 陈二厚
监制:赵承 刘洁 孙志平 陈凯星 霍小光 赖向东 樊华 齐慧杰
统筹:李忠发 吴丹 黄玥
文字:胡璐 张玉洁
摄影:兰红光
视觉:唐京伟 郑立新
设计:焦旭锋 殷哲伦 马发展
音频:吴炜玲 刘在
协调:胡若晗 王晓曈
推广:李明 赵鹏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 责编:杨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